幼兒心理健康詳解(一):
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遠、深遠、細致的工作。沒有健康的心理,就不可能有我們期望的成功教育。為此,威海市大風車幼兒園從幼兒抓起,關注小孩心靈的長大,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中,把幼兒塑造成具有完整素質結構的新一代。
家長們都十分重視小孩的身體健康,提醒家長們,身體健康固然重要,心理健康也是不能忽視的。
1.學會尊重
不要過分地關心小孩。這樣做容易使小孩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,認為人人都應當尊重他,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。
不要賄賂小孩。要讓小孩從小明白權利與義務的關系,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。不要太親近小孩。應當鼓勵小孩與同齡人一齊生活、學習、玩耍,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。
2.培養自信
不要勉強小孩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。小孩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,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,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。
不要對小孩太嚴厲、苛求甚至打罵。這樣會使小孩養成自卑、膽怯、逃避等不健康心理,或導致反抗、殘暴、說謊、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。
3.給予小孩安全感
不要在小伙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小孩。這會造成小孩懷恨和害羞的心理,大大損害小孩的自尊心。
不要對小孩喜怒無常。這樣會使小孩敏感多疑,情緒不穩,膽小畏縮。要幫忙小孩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。幫忙小孩解決困難,而不是代替他解決困難,應教會小孩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幼兒心理健康詳解(二):
幼兒教育是關乎人的一生發展的教育,心理健康教育天然也不例外,所以必須要確立一個長遠的教育目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,幼兒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為:
1.能關心周圍世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,有較好的觀察,注意,想像,概括,分析本事,有較強的求知欲,并能認識自我和周圍世界中各種事物和現象的關系。
2.能與父母,教師,小朋友表達,交流自我的想法和感受。
3.樂意尋求新的生活體驗,有良好的適應新環境的本事。
4.做事有信心和有必須的耐心,力求做成功,不懼怕失敗和挫折。
5.有必須的生活自理本事,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。
6.能主動參與團體活動,敢于自我表現。
7.和小朋友友好相處,平等合作,樂意關心他人,富有同情心。
8.有必須的自我評價本事和自我約束本事。
9.遇到困難能主動想辦法解決。
10.能理解教師和家長的勸導,不任性。[本內容由 南識網 http://m.deadlywidereceiver.com/ 整理]
幼兒心理健康詳解(三):
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都在哪些方面:
1、良好行業習慣建立
幼兒期的小孩對“正確”一詞概念是朦朧的,什么是對的,什么是錯誤的,哪些能做,哪些不能做,幼兒對這些是分辨不太清楚
的,父母應當經過多種形式進行引導和培養,鼓勵他說真話,有了錯誤要承認。教領他認真識別和學習正確的行為,對孩童的行為給予正確評價。慢慢構成良好的行為習慣。
2、求知欲旺,學習本事強
幼兒能想出問題,提出問題,說明他的思維和智力都在不斷的發展變化,父母應當耐心的教導,盡量滿足小孩的求知心。
3、樂于與人交往,懂得謙讓
鼓勵小孩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,一齊玩樂,培養小孩之間的團結互助品質
4、流露真情
心理健康的小孩會天然流露內心真正的感受,不會壓抑情緒。摔痛了會哭,被捉弄會生氣,看見喜歡的會笑。情感流露是適度的,天然的。
5、樂于表達
心理健康的小孩樂于與人溝通,溝通方式包括身體語言和口頭語言。喜歡什么,不喜歡什么,明確的表達出自我的意愿。
6、自信勇敢
心理健康的小孩會相信自我的本事,會奮力去做自我想做的事情。比如自我攀爬高梯架,不害怕等。
7、適應變化
心理健康的小孩不會過于固執,能夠比較靈活的適應環境與變化。
幼兒心理健康詳解(四):
如何辨識兒童的心理問題
辨識本就是一件相當棘手的工作,而其準確與否更影響治療成效。
以下我們愿提出幾項原則,供父母作為判定的標準(然而若想正確的判定可能就得請教心理專家或精神科醫師。)
1.行為與年齡的關系:每個年齡的小孩都有一般的行為表現與發展程度,如果你發現小孩比其他同齡小孩落后許多,最好能送醫檢查。
2.異常行為出現的頻率:假如怪異行為偶爾才出現一次,父母就暫時用不需大驚小怪,可是如果經常產生,甚至經過約束後仍無法矯治的話,就得注意并尋求治療。
3.對日常生活妨礙的程度:假如小孩的問題已嚴重干擾小孩正常生活或學習的話,就須求助於心理專家了。
4.觀察小孩是否已有其他相關的并發癥。
兒童的心理問題具有特殊性
兒童本身缺乏適切表達本事,所以應對自我的問題他們常會透過一些怪異行為表達,例如:想博取關心而佯裝頭疼、以反抗父母掩飾內心的焦慮。諸如此等問題,我們絕不可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。
其次,兒童心理問題的臨床癥狀也不見得與成人相合,例如:憂郁癥;成人可能會有自殺傾向,而兒童卻無此種傾向;同樣地,成人精神分裂癥的主要癥狀可能是幻覺、妄想、幻聽等,可是兒童期精神分裂癥的主要癥狀卻是退縮。
另外,由於兒童正逢利用周遭環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階段,如果能及早治療,較具成效、且對小孩的傷害會減少許多,可是若拖延處理時效,就得多費一番周折。
幼兒心理健康詳解(五):
兒童的心理健康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??墒?,兒童心理與精神健康的整體水平卻在逐年惡化。從心理健康到精神疾病,是由量變到質變的。兒童健康,必須從小孩小時候開始就要關注。
認知
小孩的認知的發展,與先天的遺傳有很大的關系,例如智力發育。雖然很多家長在小孩很小的時候就注意給小孩“開發智力”,但事實上,智力的發展有它自我的規律,外界刺激不足固然會造成發育遲緩,像狼孩,孤兒院缺少關照和活動的小孩等等,但那都是極端的例子,很多情景是此刻家長太著急了,給予的刺激太多太強,這反而會給小孩的智力發育帶來壞影響。家長要能夠正確評估自我小孩的狀況,不要拔苗助長。
情緒情感
情緒是與生俱來的。動物都會有喜怒哀懼等情緒,當我們看到新鮮的環境,當我們遇到陌生人,當我們獨立完成了一件事等,都會影響到我們產生特定的情緒,情緒會影響我們的認知、決策和行為,而我們得出結論、構成策略、采取行動的時候,同時也伴隨著新的情緒的產生。所以,我們不能小瞧了情緒對我們的影響。
兒童最早對情緒僅有經過軀體感受得到的'體驗,沒有認知。逐漸地,在父母養育方式的影響下,小孩開始對情緒有了認識和了解,不僅僅了解自我的情緒,也了解他人的情緒。
社會情緒的發生源于后天
一般在兩歲左右,小孩開始表現出復雜的情緒,如尷尬、害羞、嫉妒、內疚、驕傲等,這些情緒是自我評價性的情緒,而自我評價首先來自他人,尤其是最親密的人——父母的評價。
那些更關注小孩“缺點”或“錯誤”,在小孩失敗時嚴厲指責小孩的母親,其子女在失敗時更容易顯得羞愧和自責,成功時卻很少感到驕傲、自豪。與之相對應的就是,那些更關注小孩的進取表現,肯定、認可小孩的母親,其子女在成功時會表現驕傲,在失敗時較少有內疚、自責的表現。所以,一個整天陰沉沉的,或者情緒上經常“暴風驟雨”的母親,不可能擁有一個陽光的小孩。
小孩的情緒本事的發展,跟后天的養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。我們能幫忙小孩的,是讓他盡早發展出管理情緒的本事,包括:情緒(自我的和他人的)識別本事、情緒推理本事、情緒調節本事、情緒表達本事。這些本事發展得好不好,直接影響到小孩社會功能的發揮。
1、情緒識別本事。在人多的場合,有些家長不好當著眾人管教小孩,就會給小孩“使眼色”:怒目而視或搖頭警告等。這種方式是否奏效,首先得看小孩是否讀懂了家長的表情。對于3歲以下的小孩來說,他們基本上不明白他人的表情。3歲以上的小孩的情緒識別本事發展得參差不齊,如果母親能多跟小孩講繪本或生活中的人的表情,會大大促進小孩的識別本事。這是管理情緒的第一步,即指導小孩能看得出眉高眼低,明白別人此刻的表現是什么樣的情緒。
2、情緒推理本事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小孩不必非得看到別人的表情,根據情境也能猜測出別人是什么情緒了。3歲多的小孩對歡樂的情緒能猜準,比如告訴他:阿姨明天要過生日了!小孩會說:“阿姨好開心!”4歲的小孩能理解一些與事件相關聯的情緒,例如,玩具丟了——悲痛,找不到母親了——害怕。到了5歲,小孩長記性了,他個人過去的經歷有助于他理解并預測此刻的、他人的情緒。6歲以后的小孩,基本上能夠理解誘發情緒的情境了,對成年人的情緒預測大多數情景下都比較準確。
3、情緒調節本事。雖然說那些被定義為“負面”的情緒其實更有用,對我們可能更有好處,但它們被定義為“負面”、不討人喜歡也是有原因的,它們引起的身體反應和感受確實令我們不舒服,而應對別人的這類情緒,會讓我們不知所措,不知是該附和對方,還是該怎樣應對。當我們有了這些難受的情緒的時候,我們會想辦法調節情緒,生來就會。
行為
我們只能經過一個人的外在表現來猜測他的內在心理過程。所以,我們確定小孩的心理是否健康,更多地是從小孩的言行來推斷的。例如,前面講的情緒表達的問題,以及小孩的生活習慣、跟小朋友一齊玩的方式等等。一個人行為不當,不僅僅預示他在認識上、情緒上等有問題,更重要的是會造成他自我的適應不良,引起別人的反感,讓自我達不成目的,于是引發負面情緒,行為會更加不當……
家長要做的事有兩件:
一,培養小孩良好的言行習慣。這涉及到認知,包括幫忙小孩分析情境、了解他人和自我的目標,以及具體的一言一行。小孩在具體的言行應對上是空白,是經過家長的傳授和自我的觀察模仿習得的。此刻獨生子女家庭為主,同伴一齊玩的少,家長更需細心、耐心地教授小孩、引導小孩;
二,注意觀察小孩的行為,包括收集教師和親戚朋友的評價、議論,及時發現小孩異常的言行,并進行分析、糾正。必要的時候,要及時請專業人士幫忙。